禹裔佀氏宗亲网,佀氏家族,佀钟祠堂

标题: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伯士乡)辛旺村 [打印本页]

作者: stoneadmin    时间: 2016-4-25 16:15
标题: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伯士乡)辛旺村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伯士乡)辛旺村分上佀下佀,计约两千人。58年朝邑撤县改镇,仍不失历史地位。特别对我们佀家来讲,朝邑镇是家族失国时躲避楚祸之地,是大禹后裔主脉的“西宅”,是由“姒”改“佀”的转折和再图东山之地。


    陕西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沙底乡王谦村


   以上2个村庄都有佀姓




朝邑镇
朝邑镇位于大荔县城东部14.8公里处,东临黄河滩,西接大荔县城,南跨洛河与韦林镇相接,北与安仁镇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34°47´,东径110°07。现辖3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384人,共17480户。镇域总面积125.44平方公里,总耕地114949亩。
历史沿革
朝邑自远古就定义为中华民族的发源之地,同时也是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17世纪,殷商建地跨黄河的芮国,国都就在朝邑东南(今赵渡镇)。周平王末年(前720),西戎之一的大荔戎被这里的沃野万倾,水草丰茂所吸引,沿洛河而下进入今大荔境内,“灭铜居芮“ 建大荔戎国,定都王城(朝邑老城南),落户、发展、壮大。周襄王十二年(前640),秦穆公出兵灭芮国。秦历公十六年(前461),秦灭大荔戎国,置临晋县,此后纷争不断。魏武侯十二年(前385),魏国乘秦国内乱夺去了黄河以西地区。

朝邑镇概况 (7张)


秦惠王八年(前330),魏国又把河西地区献回秦国。三国魏时,将左冯翊郡治移治临晋,西魏时,设南五泉县,西魏大统六年(540),将南五泉县改名朝邑县,朝邑的县名从此开始,隶属同州。宋、元、明、清各代以及中华民国、新中国沿袭朝邑县名,已达1470年。1958年大朝并县后,朝邑县城改称朝邑镇,1960年年因建三门峡水库而迁至城西吴家洼村南,1962年基本建成。1983年命名为朝邑镇。2011年陕西省撤乡并镇后将原伯士乡和沙底乡并入朝邑镇,现为大荔县东部规模最大的建制镇。


自古以来,朝邑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有元代礼部侍郎王由义,明代翰林编修程济、清代内阁大学士闫敬铭等。今有被誉为“学界名流、政坛精英”的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张奚若、九三起义的领导人韩增友、杨海潮、王宴亭,陕西省劳模屈奕明、杨新卯等。



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位于朝邑镇大寨子村。清光绪八年建,仓高14.89米,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3米,面积10790平方米,慈禧朱批“天下第一仓”。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20余亩,地势高燥,适宜储藏粮食。仓址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成长方形。用大砖环砌周垣,垣内周列仓廒五十八洞,如储满粮食,可容30000多市石。
中间为天井,院落深广,存取食粮,互不扰累。南面洞开东西两门,中部照壁上镶着“丰图义仓”四个石刻大字,远远望去,清晰可辨。西南有坡道通仓顶,顶面平铺青砖,沿边砌以栏墙,四面并留畅通的排水道,晒粮转运,极其方便。仓外还筑仓掘壕,固若金汤。
朝邑人阎敬铭是清朝户部尚书,善理财政,为人有远虑,他在丰年储粮,以备荒年的思想影响下,倡议建修义仓。修建工程从光绪8年(公元1882年)起到光绪11年(公元1885年)止,历经4年之久,动支白银30000余两,规模宏伟,坚固适用。与苏州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义仓建成十多年,就碰上光绪26年(公元1900年)的严重灾荒,多亏这里储备的粮食多才度过灾年。
远眺丰图义仓,仓城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年久失修,外城土墙已经颓败不整了。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仓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墙宽4米,墙上砌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仓城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
岱祠岑楼
岱祠岑楼,亦名岱祠楼,俗名东岳庙戏楼。始建于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坐落于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增建,清时又多次重建。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岑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于1963~1964年间再次进持整修。岑楼叠檐三重,立通柱,上覆盖琉璃筒、板瓦,旁镶戏珠龙,斗拱挑角,雕梁画栋,下层北面为舞台,台面宽敞,在舞台上演唱,有余音绕梁之感。台内原有台梯楼板,可攀沿而上。登楼远眺,北望蜿蜓起伏的铁镰山峦,南视雄伟俊秀的太华三峰,俯瞰黄、洛、渭河,使人倍感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似锦。古有诗云:“岱祠灵活芮城胎,宋代岱楼势壮哉”、“华原高耸岱祠超,百尺岑楼接紫霄”。


岑楼建筑,是我国古代想象丰富,构思离奇的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另外,这里还有清乾隆六年立的“东岳庙重修汉关夫子并总嗣圣母二祠碑”,高2.23米,宽0.22米,楷书碑文,正文8行,共418字。周边线刻蔓草,花卉纹。









作者: 佀传标    时间: 2016-5-25 08:29





欢迎光临 禹裔佀氏宗亲网,佀氏家族,佀钟祠堂 (http://siclan.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