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关注古代物化文明的损毁情况 大力增强全民保护文物意识

2016-4-25 16:41| 发布者: stoneadmin| 查看: 1253| 评论: 0|原作者: 佀传双

摘要: 关注古代物化文明的损毁情况 大力增强全民保护文物意识文明是积累的,文明史也是漫长而充实的,文明的成果主要保存在思想文化、知识技术传播和物化的赋存之上,一切文物和古迹都是物化文明的一部分。一、中华古韵依 ...

关注古代物化文明的损毁情况 大力增强全民保护文物意识

文明是积累的,文明史也是漫长而充实的,文明的成果主要保存在思想文化、知识技术传播和物化的赋存之上,一切文物和古迹都是物化文明的一部分。

一、中华古韵依依,但不少文物古迹湮灭失踪令人痛心——以郓城为例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成功积累了举世公认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物化文明成果(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辉煌灿烂。

以我比较熟知的郓城和郓城佀家来讲,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郓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崇文尚武,英才辈出,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名胜古迹。郓城全县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馆藏文物1400多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300余件。境内有肖堌堆商代古文化遗址、苏庄汉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史惟良墓、尚书林、佀钟祠堂和明代郓城四大家族古迹等。特别是一些与《水浒传》有关的遗迹、遗址较多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冈等古迹犹存。一千多页的《郓城乡村志》,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传说。仅与大禹后裔、明代户部尚书佀钟有关的文物古迹就有十多处。原来佀家可谓是有十宝:居住凤凰岭,村东柏林寺,寺旁三座塔,祠堂出明时,民供土地神,老林存古慈,城有尚书府,跨街牌坊什,尚书墓巍然,闪金琵琶石。但令人痛心的是,郓城文物古迹湮灭失踪不少,佀家十宝仅存二三:

居住凤凰岭。元末,大禹后裔第一百零四代传人佀得甫率胞侄佀伯福(明代文林郎)等家人迁徙到郓城凤凰岭,此地因赵王河河岸长沙成岭、势如凤凰而得名,后因佀家勤劳,盖楼百间,别称佀楼,原名反而被淡忘,但岸岭依然,气势如虹,一直风水造化,涵养万民,大有凤鸣岐山的吉祥瑞气,此宝无人可夺。

村东柏林寺已毁。永乐年间,佀公钟的祖父佀伯祥为人乐善好施,于佀楼村东北角300米处建寺庙一座,以敬关帝为主旨,取名参照了河北赵州始建於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的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史称“古佛道场”的柏林寺之盛名,同时也关照了周边柏林参天的景观。此庙后暗楼3间,是佀家从大户孙家买来,用作庙宇,内有塑像刘关张,门上一匾,上书“三义阁”,壁画逼真。东西厢房各三间,东有角门,中有五檀大厅,当中为关羽塑像,东西为周仓、关平,雕梁画栋,跑兽齐全,壁画为桃园三结义、古城相会。此壁画水平,在山东称绝。殿前铁钟两座,分左右,前面为三间庙门,上书“柏林寺”,东白马、西红马分列左右。门前五丈高旗杆两根,分立左右,建有影壁墙,园木外径有合抱之壮,甚是一处佛教禅院、标致名胜,但毁于解放初。当时政府有人要求拆除时,在旧中国当过里长的佀金峰十分不情愿,为了保护和利用祖物,他组织族人,把庙宇构筑物运到佀姓附近另一聚居地大尹庄,修在桥中,服务百姓。

在柏林寺北还有一处烟墩,是我国古代用在军事上报警的一种建筑装置,又叫烽火台。关于这个烟墩构筑年代不大清楚,但根据《郓城县志》记载,唐宋时期郓城村庄不多,元末才有大量移民入郓,应为元末明初军事报警设施。在北京坐堂中医的老先生佀庆元介绍,70多年前,烟墩高如二层楼,与周边大杨树的高度差不多,占地一亩左右,有三条路口。他认为,烟墩外观上看烟墩更象古墓,据传说是周朝的遗迹。与冯古墩、固堆庙烟墩在东西一条线上,相距皆18华里。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的固堆庙村庙烟墩,也称固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确定为蚩尤肩髀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蚩尤主墓准确位置应在阳谷县寿张镇西南3华里的后三里河村。冯古墩叫巨野保护起来了,推论是周朝以前的文物,进入省级文物保物单位。又据目前在山西阳泉工作的佀楼佀安民介绍,印象里40多年前,在家北玩,地里有一高岗,约有两米多高。老家的耕地有四条东西路,据说每条路相隔450米,这样推论,应在柏林寺正北八百米偏东二百米处。古代此在地的烟墩十多里地一个,人们对无特殊记载、非较大规模的烟墩也未当古迹看待,加之文保宣传也不如盛世修史和小康重文时代这样普及,大家就没太在意。当时高岗附近一片全是盐碱地,自包产到户以后,那片地种植棉花,老家好多人盖房取土,高岗渐平,慢慢地耕地占用了高岗,到1983年左右高岗就不存在了。现在那个地方已经被化工园区征地征走。

寺旁三座塔已无。寺西100米处,有三座佛塔,也是灵塔。灵塔是具有佛塔和塔葬双重性质的一种塔,据说现在世界上只为藏传佛教所独有。集佛教土、火、水、空"四界"思想于一体,使四种要素通过灵塔得以表现。灵塔分存遗体和存骨灰两种。活佛高僧的遗体保存于灵塔中,体现了肉体复归"四界"的佛教思想,象征着"出生-生活-精神-死亡-出生"这一生命轮回。另外还有一种灵塔,就是将佛教高僧的遗体火化后葬于塔内,叫做舍利佛塔。西藏自五世达赖以后的除六世外的历世达赖喇嘛,他们圆寂后都采取此法建塔,供奉在布达拉宫内,布达拉宫顶部闪亮耀眼的金顶,就是这八位达赖喇嘛的灵塔金顶。而班禅喇嘛从四世以后的历世班禅,也都用灵塔保存遗体在札什伦布寺内,并为这些灵塔专门修建了灵塔祀殿。参观朝拜布达拉宫和各地的舍利佛塔,都是对活佛高僧的敬意和求吉祥的行为。那么佀楼东柏林寺三塔是前后哪种塔已无从考证。三塔俱为石雕独塔,总体由塔座(须弥座)、塔瓶(塔腹)、相轮(塔刹)三部分组成,全为实心石雕,细分有十三级,通高六米。塔基六角,其上为六角须弥座,座上一级塔身亦为六角形,其周围有铭文,字迹已不清,外人不知,后面备述。再向上两级塔身,平面作圆形,中鼓,其下各有覆莲座。塔之宝盖为六棱覆钟状,宝盖上尚有四级葫芦形塔刹。第一座塔,塔基铭文是成化8年第一代主持僧德宗之墓塔。1952年同庙一起拆除。第二座塔,塔基铭文是弘治12年二代主持僧义宗之墓塔。文革期间推倒,石料用于本村搭土戏台,有时间或用于批斗所谓的“四类分子”。第三座塔,塔基铭文是正德11年第三代主持僧信宗之墓塔。此塔2005年农历12月25号夜,被文物大盗推倒,倒地响动太大,惊醒了佀楼村东百姓,看到了准备实施盗运石鼓的卡车和吊装设备,吓跑了盗贼,也不知他们是否盗走基石下何物。最近在家族微信群中,巨野县教师进修学校佀同才发出一张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儿在田野里留影的照片,远处有佛塔,绿色怡人,古风依依,人文景观尽显文化底蕴和文史风采,虽无在巍峨的布达拉宫留影的气派,但文化色彩却大同小异。大家热议起这座塔丢失的情景,有不少人还记得当时探视基座下的情况,塔下井穴约有一米多深,里为软土,没能再有探究。在微信群中。佀楼村不少人认为这个塔整体被盗走,实际情况是,吓跑了盗贼,大家把塔的主要构件运回村中保管。(具体情况请在网上搜索“郓城柏林寺”)

祠堂出明时,在政府帮助下只完整保护了古建。佀钟是一代清廉官员,此祠堂是明代宪宗对佀钟刚正不阿、恨斗权奸的鼓励,也是对其采信胞爷佀伯福偏方用郓半夏医好久治不愈周太后的疾患之奖赏,同时也是对佀钟四次出京巡抚保定六府的答谢。当然,此答谢在当时蒙古小王子犯边、急需安定京畿来讲,显得赏未如功。但朝廷非常讲究,感到佀家忠君保朝、关心民众,保定百姓十分认可,成为乡贡士的佀钟次子璞在弘治戊午科举入仕,命为保定知府。可谓是知人善任。话说回来,这座因功绩而获赏的有关祠堂文物多毁于战火、文革,剩余几件也多寄存于政府文化部门。有关佀钟加赠大理寺左寺丞、封佀钟大理寺左寺丞、加封佀钟为左副都御史、加赠钟祖父佀伯祥资政大夫户部尚书的圣旨等16幅,现仅存此4幅;清代兵部尚书孔毓珣为其外祖母黄淑人八十大寿亲笔题字的寿屏,共12折,全为赤金字和赤金画面,为七子八婿郭子仪上寿图,“文化大革命”中丢失16幅,现存9幅,吸取教训,所存得到家族几地分散密藏。

民供土地神。这句话是指佀楼及附近村庄百姓,为表达对地官——户部尚书佀钟的敬仰和答谢,想要立生祠纪念,后被引导成敬拜土地神,以求水土丰饶、风调雨顺、物产发达。按民间习俗在村西建好土地神庙后,时逢明正德皇帝巡游,顺至郓城看望本该进入内阁却备受委屈、告老还乡的户部尚书,当面对已成型却未戴冠的土地神塑像,人们问皇帝戴什么帽子为好,正德帝指了指自己头上的皇冠说:“跟我帽一样吧”,由此,佀楼土地神庙中的土地神成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戴皇冠的土地神。就是这座庙毁于解放前土改时期。

老林丢古石。老林是居住在佀楼的佀家在一百零四代之后的四五代先人祖茔。成化十九年,皇帝为表彰和激励佀钟,下圣旨为其父加赠为奉政大夫大理寺左寺丞,为其母下圣旨加封为太宜人;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前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知兖州府事许进为钟父铭立墓志表;1511年,钟辞世后,朝廷加赠钟祖父佀伯祥资政大夫户部尚书,父追封兵部侍郎。清廉的佀公及其后人,只对先人有立碑寄思和将圣旨勒石永记。然岁月匆匆,风雨剥蚀,碑文日见消失。为保祖考,遗脉永续,2007年,族人共议,重新刻碑铭文,并添砖加瓦,新建加锁碑亭。老林记载着佀家几代人的功绩,铭刻着朝廷对佀家功德的表彰嘉誉,是佀家的荣耀之林,也是清廉之林。然而,就是这样的圣洁之地,也被乔装乞丐的南方文物大盗探查数月,抱走“闪金琵琶石”而去。家族传说,早年,一南方人,衣衫褴褛,沿街乞讨,佯装流离失所,用高粱秸、玉米秸依傍老林巨大的林楣搭建起窝棚,夜晚蜷居老林,善良的佀家人还常常为其提供食物,后来人们知道他像一个夜游神,对茔地进行了反复探查,误读了佀家的清廉和只重厚养之风,大失所望。但当他突然消失后,人们惊讶的发现,老林中保存的一块闪光的状如琵琶的巨石也随之消失了。大盗!也有推论与朝廷党争有关,用迷信方法破坏佀尚书进内阁的发展势头。

郓有城宅。佀钟尚书乞休回郓城,尽管备受刘谨奸党的迫害,几经波折,基本享受理朝时俸禄,住郓城城宅(人称尚书府),解放后陆续成为邮电局家属院的一部分。

跨街牌坊什。因钟功高望众,宪宗皇帝赐建府门前立木结构功德牌坊一座,横跨东西街,毁于解放前战火。

尚书墓巍然。佀钟墓位于丁长乡石庄村西南约150米,东距公路150米处,是明朝户部尚书、荣禄大夫佀钟的墓地。明武宗赐给佀氏族四世祖户部佀钟墓御祭一宗,其中有雕龙碑四块,函相两尊,石马两尊,石猪、石羊、石虎、牌坊、供桌各一,华表两根。这些祭物皆为汉白玉石料雕制而成,雕刻十分精致,神态栩然。20世纪60年代文物惨遭破坏,1989年佀氏家族把残碑运回佀楼。1984年8月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讲,当年破坏者面对特殊用料,用炸药破坏一角,探查后发现是衣冠冢。本来佀尚书是提防朝廷奸党的破坏,未料到竟是五百多年后的“造反派”。

林楣可传世。前述老林,有尚书亲笔题写的林楣,在乞丐大盗走后,佀姓后人进行了妥善保存,有望保管在未来坚固的佀钟博物院。

如果上述物化文明未被破坏,很容易开发出一条明代清官佀钟古迹精品旅游线路。

二、人心不古,中国物化文明至少发生十次浩劫(文革中105宗类文物事件令人震惊)

由郓城佀楼物化文明遭到破坏的情况来看,有多种原因,历史变革、文化大革命、市场经济初建阶段的人心不古、遍地寻宝的文物大盗、自身对破坏文保行为的始料不及和猝不及防,可能都是原因。

佀公钟墓建于1511年,600年来,无论是人烟不密的年代还是人口稠密之时,地处村镇之外的佀公钟墓无人想犯,静谧肃然,安存22万个日日夜夜。文革中,疯狂的人们一晌间侵损公墓、毁坏石祭,佀家把残碑剩石运回,保管院中。谁知不几年后竟有贼人追到村中偷盗,盗运走一个汉白玉花鼓墩。人心不古,令人惊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